蛙泳,虽然是很多人的启蒙泳姿,但却是四式中技术含量最高的,究其原因在于其较大的形体阻力和较多的手脚配合节奏变化。这种节奏的变化不但体现在游进过程中,还会影响出发/转身的效果。
按照竞技规则要求,蛙泳在出发或转身后的主要涉及动作包括:滑行、一次蝶泳腿和水下大划臂,蛙腿和移臂,之后衔接第一次正常蛙泳游进。就蝶泳腿和大划臂的时序问题可能存在多种选择:即蝶泳腿可以在大划臂之前或之间完成,也可以同时完成。
手脚动作的时段连同中间可能存在的滑行时间间隔,就使得蛙泳出发大划臂过程存在多种配合模式和选择。到底哪一种更科学,效果更好呢?
最近有法国科学家就14名国际和国内男子游泳运动员在25米游泳池中全力以赴地进行100米蛙泳中进行了研究。多摄像头系统跟踪游泳者的头部。通过符号分析,获得了活跃水下时序关键点。所有游泳者在大划臂之前都开始蝶腿,但是后面的差异确定了三种协调模式。
1名游泳运动员在蝶腿结束前开始大划臂;
7名游泳运动员在蝶腿结束后开始手臂拉出;
4名游泳运动员同步手臂拉出的开始和蝶腿的结束;
2名游泳运动员在开始和三个回合之间混合了两种协调模式。
由此可见,高水平运动员在蛙泳出发/转身时的手脚协调问题选择上也没有统一结论。但是评价效果是客观的,那就是该段动作的速度(到达确定长度的时间),动作延长的距离(距离长有助于减少后面的划数,但可能降速),整个过程中速度的变化(速度变化大一般耗能就大)。选择还和个人能力相关,比如蝶腿较好和划臂较好的运动员会依据自身特点构建适合的技术。